近日在喷嚏网发现了一个讲如何写记叙文的系列,但是给出的链接已经过期,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豆瓣用户username太长了的转载。(https://www.douban.com/note/509996701)

转载日期在 2015 年,豆瓣的发帖者称作者是 xilei, 给出的原文链接也来自喷嚏网,也已过期。

【叙述-1】厕所的故事

xilei 发布于 2009-3-1 14:36:00

(一)

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电影里的人从来不上厕所?

那时,我还是个8、9岁的小男孩。学校里还经常包场看电影。小孩子好动,看电影前总是乱跑。电影放到一半了,才想起好像应该去上厕所。

那时,好看的电影很多:《红孩子》、《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闪闪的红星》还有《黑三角》。尿憋久了,忍不住就往电影院后面的厕所里跑。每次都是摸黑横穿过排椅,猫腰跑到最后,掀起左边的布帘,杀将进去。

有时,晚上也做梦,有人追。自己在前面跑啊,跑啊。怎么也找不到厕所。

白天的时候,回想起来。才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自己从来没有在电影里看见有人上厕所。就是写有男、女的那种。

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觉得自己思想觉悟不高,有点低俗了。电影里都是革命英雄人物。他们每天都在忙正事。哪好意思象小屁孩那样,一天到晚没事,就想上厕所。

我想,电影里不谈厕所的事情,才是正常的事情。厕所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好意思谈。

后来,看电影就习惯了。再也没想过那个问题:

为什么电影里的人从来不上厕所?

(二)

长大后,看《真实的谎言》。突然发现,电影里的人居然还是可以上厕所的。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有人要杀施瓦辛格,老施从容地走进厕所里,对着洗手间的镜子,从容地洗手。他预先把一个伪装成肥皂盒一样的袖珍摄影机对着门口。门外和他背后的人都干些什么,在他的特工眼镜里,一清二楚。

那个追踪过来的杀手,走到老施的身后,掏出枪来,指着老施的后脑勺,正好扣动扳机。说时迟,那时快,老施抢在子弹出来的前面,头一低。然后,反手给了杀手一家伙,把他就给解决了。

后来,又有人追杀过来。老施在厕所的隔间里,躲来躲去。杀手的子弹象水枪一样,一排排一阵阵扫过去。厕所里精彩的枪战定格在这样一个画面中:一位正在上厕所的老者,战战兢兢地打开隔间门。裤子还在脚下,他吓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这个乐啊:这老施太帅了。导演也太可爱了。可算看见电影里的人上厕所了。

这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电影记忆。好比如说之前,你发现一些东西怎么从来没人碰过,你会以为:肯定那里面有什么禁忌和秘密。

结果,有一天,你发现:怎么就不能碰呢。看吧,就算是厕所,人家也可以用的那么好。

再一想,也很简单:既然在生活中就存在,为何就不能在电影中存在呢?

(三)

后来,电影看多了。才发现电影中的厕所,其实,跟生活中的厕所的用途不大一样。

生活中的厕所,就是生理意义上的用途。而电影,则是一种转折的秘密结构,或者是一种意外迭出的神秘角落。

在《疯狂的石头》中,那个假装断腿打上石膏骗自己父亲的儿子,在厕所里得意洋洋地打电话。他不知道外面正站着七窍生烟的老爸。这时的厕所,是一个很容易泄密的地方;

在《三峡好人》中,赵涛就是在洗手间墙上的海报上,了解到了情敌的秘密;

在《非诚勿扰》中,葛优用手抹去脸上的水,对着镜子,心里说:豁出去了。他走出洗手间,跟舒淇讲他过去的故事。

在导演们看来,厕所是这样的一种地方:

一个人面对自己,短暂休息的机会;

一个意外事件发生的秘密场所;

一个用来泄密,发生转折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重要的,是不是电影中的人要不要上厕所。而是,电影的故事需不需要他们上厕所。

如果软弱的人,需要面对自己,给自己打气的话,他们就上厕所;

如果有些事情不好交代,或者需要一个承上启下的引子的时候,他们就上厕所;

如果需要枪战的时候,有两个比较好的选择,一个是楼顶,另一个就是厕所。

(四)

有一次,儿子给我说:老师说,有些东西好写,比如说,一件最难忘的事情,或记一件好人好事,或者是某年的春天什么的,就好写。再比如说,让你写厕所,你怎么写呢?

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写成:在厕所里发生的一件好人好事。某个同学生病了。其它的同学学习雷锋,自告奋勇,发扬互助精神,帮他完成任务。最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说:“其实,写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禁忌。关键在于你怎么写。你要明白你为何要写它。”

我就跟他讲了关于厕所的一些想法。“有时,事件发生的地点,是有特别的意义的。或者因为真实,或者因为叙述的逻辑需要。当你觉得一个东西,不便于直接书写的时候,你可以把它放在一连串的事件中来看。或许它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架子,只是一个纽带或者转折。讲什么很重要,但如何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得抓住一些特别的东西,把它直接写下来就成。”

【叙述-2】假如苏东坡和陶渊明来到现代

xilei 发布于 2009-3-8 15:03:00

(一)

本周末,儿子的家庭作业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苏东坡和陶渊明来到现代》。

我喜欢这样的题目:有挑战,也很有想象的空间。

早上起来的时候,我看见儿子已经在开始动笔了。我很想知道,他会写些什么呢。但是,我拿定主意,在他写完成之前,不要按奈不住自己,提前给他什么想法。

反过来,我给自己出了一个题:如果这是我的作业,我会怎么写呢?

(二)

首先,做一些随意的,但是适当的假设和推理:

苏东坡和陶渊明都是古代的人了。如果他们来到现代,肯定有多东西都没见过。

苏东坡会问陶渊明:家乐福是干什么的啊?什么东西叫法国啊?

陶渊明说:咱没见识过。走,去看看先。

.....

他们也没看过电影。放电影前,看见周围的人手里都拿个小盒子,凑在耳边说话。

电影放一半了,进入到卧室部分,苏轼说:世风日下啊,世风日下啊.....

.....

换了一部《后天》,陶渊明说:现代的人越来越不象话了,你看他们把气候搞成啥样了。能跟我悠然见南山的时候比吗?

.....

信马由缰后,罗列出一些素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想这两个人会是什么性格,他们在现代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适应,会有哪些冲突,或者可以接受的地方。

接下来,就是把这些松散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换句话说,想归想。最终,你得把这些东西用一种形式串起来。给大家讲一个有点意思的故事。

讲故事,就是寻找一种叙述的结构:

你得有一种符合逻辑的讲述方式,把你认为重要的那点东西讲出来,让人们感觉是真的一样。

接下来,怎么做呢?

(三)

我打算借鉴或者说是山寨一下《非诚勿扰》的结构。

让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如果我们现在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们很容易发现故事的叙述逻辑。

简单的说,《非诚勿扰》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谐终端机】是个引子。这部分主要的作用是解释秦奋相亲的缘由。就跟后面故事要安排笑笑为第三者一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叙述的合理性。

故事的讲述,首先要设置一些合理的背景,让人容易接受这样的假设,从而对故事的延续造成驱动的悬念。

故事的前提,如果设置的很好。读者的好奇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而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来说,故事的主角在合理的背景中可以自己活动、讲话,展开故事。

第二部分【相亲】是一种相亲大集合。各种相亲的场合堆叠在一起,有一种现实的对应感,不乏幽默的细节。

在这样的部分中,细节和重复,是叙述的基本要素。

细节可以跟人留下真实、幽默等等愉悦的情感。而重复可以象多棱镜一样,折射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的侧面。

有时,重复也是一种衬托。为主线的叙述铺路。

冯小刚曾经说:《非诚勿扰》的第三部分【北海道】才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流露出某种公路电影的气质,自然主义的写实的叙述,贯穿其中。

所以说,讲好一个故事,是不简单的事情。

你得有足够的细节,有简练而充分的交待和暗示。在叙述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合理的花絮铺垫、转承。

不见得都是刻意为之,但是,为了避免叙述的平淡,你都找到很多方法,让叙述的吸引力一直牵着人走。

(四)

我们暂时不用考虑过于复杂的处理。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到一些可用的东西。

让我这样来考虑《假如苏东坡和陶渊明来到现代》如何使用类似的结构:

我先要安排一个理由,说明苏东坡和陶渊明来到现代:他们怎么来的,来干什么。然后,自然牵连出后面的故事。

然后,就用重复的方法,写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的不同经历:他们在家乐福怎么样;他们看电影怎么样,看见手机会怎么反应.....

最后,该如何收场呢:给他们一个选择,他们是会选择留在现代,还是古代呢?

我把整个这个构思的过程这样梳理一次:

  1. 我们都某处获取了一个想法,或者一些素材,我们感觉有一个可写的主题,或者我们认为讲述本身能带来很多东西,我们有叙述的冲动,但是,可能不知道叙述会带我们到什么地方;
  2. 寻找一种合理的结构,把之前的素材,串联起来。

你要判断的是:是否来龙去脉讲清楚了。人家是否能接受这样叙述的逻辑,你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强度,是否被合理地从线性的叙述中被释放出来。

什么地方不够充分,什么细节又该舍弃。

有时,故事中的人会带你到你想去的地方,甚至会超过你最初的想象。

(五)

到此为止,我并没有真正开始写这篇文章,我只是在说一种思路:怎么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一些松散的素材连接在一起。

到中午的时候,儿子的作文写完了。我问他是怎么写的。

儿子说:“我是分开写的。先写的是苏东坡。”

“苏东坡去参加高考,一看试卷,他就乐坏了。难题都是文言文,这不都是送分嘛。还有几道题,考的就是他自己的文章。”

我说:“这很有趣。后来呢?”

儿子说:“不过,苏东坡很惨。他没考上大学。他语文考满分,但是数理化,都不会。只是偏才。他跟教育部写信申述,没用。我想,苏东坡在现代社会肯定呆不下去。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还去卖猪肉。苏东坡肯定不愿意卖猪肉。”

我都听乐了:“好玩。说说陶渊明。”

儿子说:“陶渊明简单。他去超市买牛奶,去哪儿都抱怨:你们这是怎么搞的?又是三聚氰胺,又是特仑苏的......”

我说:“想法都挺好的。把你的作文拿来,我看看。”

看了一下,我跟儿子说:“你的想法,真的很棒。”

“写作文,能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写的更充分一点。最好的叙述是,把一些个想法,还原成一个故事。你去寻找一些简单可用的结构,把这些素材重新组织一下。”

儿子说:“什么是结构?”

我说:“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种容器。一种有逻辑、有形状的东西。很多人只所以有很多想法写不出来,是因为没有注意或者说是不知道一些基本的容器结构。这些结构有时会帮你把一些零碎的东西安排好,帮你梳理出其中的联系。”

早在09年到来之前,我就答应儿子,给他讲一些简单的写文字的方法。你不需要把自己变成作家,但是,你也不要认为写字有多么高深莫测。

我想把这些文字都放在一个栏目下,名字就叫做《叙述》。

我希望能讲出一些真正简单、实用的东西。我会讲: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故事,故事是如何写出来的;为何《读者文摘》总是从讲故事开始;discovery的叙述有什么特点;什么是马尔克斯的叙述;以及如何从看一部电影,或是听一部交响乐,一个奇怪的建筑中,获取结构的启示。

当然,我还是想告诉他:最重要的是忠实于自己的直觉,不要被流传已久的谬误所禁锢。很多东西,都是时间积累下来的。素材,或者情感,甚至所谓的技巧。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敏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比是否会写字更为重要。

我想告诉他:只有一个人有需要表达的动力,加之适当的合理的技巧,他就能感觉到叙述的快乐。各种各样的叙述方式,也会被合理的创造并使用起来。

【叙述-3】为何我们需要从故事开始

xilei 发布于 2009-3-22 20:57:00

(一)

我从不给儿子买任何版本的作文精选,尤其是那种高考或者中考的满分作文选。我今天还在网上看见这么一篇博文,里面贴了几篇近几年的全国高考的满分作文。

我摘一些文字如下:

【摘选1】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摘选2】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摘选3】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这样的作文,能代表中学作文的高水平的话, 我只能说:这种小老头似的文风要不得。

貌似文采飞扬,不过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所有的词语都是奇形怪状地堆砌在一起。内心空洞,毫无生气。

看着累不说,而且看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呢?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留下。

不过,我敢说,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这种。而且也希望学生们写成这种东西。

你打眼一看,觉得好有才气,其实不然。

文字的东西,才气不是这样表现的。而且,才气在文字里面根本就什么也不是。

如果你的文字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什么样的才气都是空气。

(二)

我觉得现在的学校里面根本教不好孩子写字。

作文是从小学就开始了。小学生写记叙文,中学生写散文,或议论文。

这样的安排还给人一种错觉:散文、议论文比记叙文更高级。你看每年的高考,好像都是写议论文的。没有说写记叙文的。

但是,事实上:很多学生都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件事情,完整地记录下一个属于自己的想法。

写记叙文,记一次春游,记一件难忘的事情,还是记一次雷锋活动。能不能记点别的?

写散文,老师就说:“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什么都是散的,最后,就只有散架。

老师说:你们要多背好字好句。写作文都会用上了。

所以,我们都看见了满分作文都是这么干的:词藻华丽无比,思想都是来自于课本。所有的口水都是用经典名言粘上的。最后,都成了应试的八股文。

这不是写字,这是报纸剪贴。

(三)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写作文真正困惑的是这样两件事情:

  1. 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应该写的;
  2. 想写东西,但是不知道如何写。

老师们给出的建议是:你要多读多看多背多写啊。这些话说了等于没说一样!

干什么事情,不需要勤奋啊。

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丰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看,去发现。

有一次,儿子问我:“你怎么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呢?”

我说:“你得明白人们为何要写。绝大多数人写东西的动机,其实,很简单。”

“比如说,你要矫正牙齿,我就得给老师写假条。我就得写明合理的原因。因为这时你是在解释,说明理由。你就必须简单明了。”

“我们在公司里面,也经常写东西。比如说,你去给客户讲解一个产品。你不能总是说:我们的东西好啊,赶快来买啊。这样做没人会理你。你得跟人家讲一个关于产品的故事。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产品,人们为何需要它,你们是如何做到的。人们为什么要相信你们。这种叙述的逻辑,是理所应当的,就是要和人家建立信任。”

“当然,很多人写文字,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留下一些记忆。因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很多这样的时刻。要么让人触动,要么让人反省。很多人想写下来,就是为了留住并传递那种难忘的感情。”

“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喜欢唱歌吗?唱歌是一种宣泄,歌词和音乐,能把人内心的记忆、想象和憧憬,激发出来。它能帮助人释放能量,发现自我。文字也能做到这一点。”

“从来没有人规定,什么东西不可以写。但是,对于写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写什么,这很重要。如果认为华丽的文字就是好的文字,这从根本上就错了。文字展示的不是关于词语的记忆,而是展示人的行为、情感,乃至心灵。”

“对学生来说,文字首先是一种沟通工具。写得结构简单,逻辑清晰,简单明了。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

我一直认为,学校里的作文课,应该教学生写故事。

先不要把故事想的很复杂,可以是很简单的那种,不是复杂到小说家写的那种。

我说应该这样做的五个理由:

  1. 故事可以培养人的观察能力;
  2. 故事可以训练人的逻辑结构的能力;
  3. 故事可以让人习惯把握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4. 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音乐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现成的例子,可以让我们自我习得。
  5. 故事不光是属于文学家,不光是属于语文课。而是属于我们所有人,所有的事业和工作。

(五)

要了解故事,首先要学习感受: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这不需要任何人教。好的故事是有影响力的。它能让你笑,让你痛哭,让你沉思。不需要任何专家告诉你里面含有何种高深的理论。你的直觉和情感能告诉你一切。

让我们来看看好故事的能量。

春晚的小品《不差钱》是好故事。好故事能让人发笑,让人快乐;

加菲猫说:球状就是身材。这是语录,也是故事,也是广告。能对自我宽恕和幽默的故事,是好故事。哪怕这故事,只有一句。但是,它能引发一大堆人会心的微笑;

关于人性,巴菲特就爱跟投资的人经常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搞投资的人死了,去见上帝,要求上帝,安排他到天堂里去过。

上帝说:“天堂里都是你们这些搞投资的,都满了,只有地狱里还有空。”

那个人说:“那麻烦你跟他们说一句:地狱里有石油。”

过了一阵,天堂里的人都开始往地狱里跑。

上帝对那个人说:“你可以搬到天堂了。他们都下地狱了。”

那个人说:“不行,我也得去地狱看看,万一是真的呢。”

好的故事好像什么也没说,但是,该说的它都说了。

昨天晚上,我和儿子一起看了一个视频短片《世界构建》。这个短片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只剩下1个小时了。

一个男人,一跃而起。你看他在用手比划着什么。

你看见他3D建模一样复制楼房。雕刻窗户,建造银行、路灯和一切。他在建造梦想中的美丽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古老的街道,美丽的花朵,还有温暖的阳光。

当他快建立好的时候,他把时间调到阳光明媚的时候。他跑进街道旁的一扇木门里躲了起来。

这时,风吹着旗子开始动起来。远处传来钟声。

一位美丽的女人打着赤脚,从街道的另一扇门出来,她惊喜地看着这一切。她突然转身向男人的方向走来。

男人看见屋顶有一块还没有上色,脸上掠过一丝焦虑。

女人走到盛开的花朵的面前,开心地笑了。在门后的男人,也释然了。

女人回望着街道上的一切,念念不舍的转过街道。离去。

男人从门后走出来。他听见风的声音,他听见破裂的声音,他的世界,被风吹走了。

男人伸手从空中攫取一张照片,照片上是那个美丽的女人,男人送上一个吻。他的脸上还有泪水。

画面变黑了。

男人推开病房的门。

他俯身亲吻没有知觉的妻子。

桌上放着一个水杯,杯里插着那朵梦境中的花朵。

我跟儿子都被这个故事所深深感动、震撼。美妙的感受,无法言语。

我跟儿子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故事。有些故事,可以带给你生理上的愉悦。但是,有些故事能真正激发你内心崇高的情感。”

儿子说:“故事好像很简单,但是,好像又很多。”

我说:“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儿子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说:“这本来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但是这样的讲述,出乎人的意料。故事的结尾,才揭示出男人建造世界的秘密。让你看了,才觉得:这是个多么美好、温暖的世界。”

(六)

儿子说:“我可写不出这种故事。”

我说:“这里面有很高的技巧了。我们一时都达不到。但是不妨碍我们从这些故事里面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叙述是一种认知的流动。人的大脑很奇怪。你看,故事都是线性讲述的。但是,故事一旦讲完后,人们会在大脑里重新组合,并梳理出他们理解的逻辑。”

“好的故事是这样的:人们不需要被教育,需要的是被触动。”

“所以,写故事,不需要排比句。不需要花俏的东西。因为华丽的东西,没有情感的流动,那就是一张纸,单薄,没有体积,也没有温度。写字,不是炫耀,而是真诚地叙述。你得首先说服自己相信,你才能写好它。故事里面的场景,人物,始终有一种东西在里面流动。它会把写字的人带到该去的地方,也会把读者带到该去的地方。”

“所以,写好作文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先学习叙述一件事情。让叙述的过程来说明一切。”

“在写的过程中,你会看见自己曾经看见过什么,你记住了什么,什么东西对你很大的影响,什么东西是你一直不能面对的。什么东西是你不能忘记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要写下来,当时的过程,或者一种情绪。”

儿子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点呢?”

我说:“现在就开始,你可以做到。”

我说:“你们老师让你们看《读者》文摘,你们总是记得抄句子。其实,《读者》的文章有个特点,你们却没有学。”

儿子说:“什么特点。”

我说:“就是讲故事。你看《读者》是不是都是这样的:讲一个故事,然后,说明一个道理。”

儿子说:“好像差不多都是这样。”

我说:“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里面还是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故事的讲述,有很多不同的技巧,你需要自己自己反复体会,你有故事,故事就象水一样,你让它从山上流下来,就是瀑布,让它绕着村庄走,它就是河流。有时,你的任务,就是得寻找适合的容器,把它盛起来。容器就是结构,下次我们就会讲到,到底有哪些常用的结构,可以让我们把水盛起来。”

“《读者》这类的文章,基本上是属于启发、教益类的故事。你会发现很多讲述是如此简单,只是需要足够的细节,足够的真实而已。不过,你想过没有:我们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每天有太多这样那样的故事,我们从来没有时间写下来。我们觉得那都是小事,不值得写,或者说,谁会在乎呢。其实,只要你在乎,你就可以写下来。”

儿子说:“这跟我们的作文有啥不同呢?”

我说:“故事是一种平实的叙述,不需要言必名言名句。不需要排比句,不需要形容词。只需要老老实实地讲述。你要用真实的情感去带动你的文字,不要去在意它如何艰涩,不好看,而要在乎它是否在人的内心中有情绪的积淀,它是否是有重量,是否有温度。它是否忠实于你的个性,是否忠实于你的情感。是否有一种消融内心坚冰的力量。”

“故事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那是一种精神的印记。如果你想放弃自己的想法,只是想什么是符合标准的做法,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如何开始。”

【叙述-4】叙述的基本原理

xilei 发布于 2009-3-29 17:55:00

(一)

每年的三月,儿子都会参加市上的电脑比赛。作品通过后,有一个技术的答辩会。答辩会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作者自己讲解作品,第二部分是由老师提问。

我一直觉得讲解作品是参加竞赛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孩子们在学习里,总是学太多的书面知识,有太多的书面作文、太多的书面考试。而面对很多人做口头讲演的机会却少之有少。

一个人,在大众面前演讲,向大家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需要适当的思维的训练,需要养成构思、叙述、传达的循环反复的习惯过程。

我一直希望学校的语文课有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内容:它是一些可以参照的简单可用的基本构思框架,任何孩子一个都可以模仿和练习,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话,运用素材,讲在众人面前述一个跟自己有关的故事。

这听起来有点难,或许就算是大人都不容易做到。因为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课程中,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该如何做。

(二)

我至今还记得儿子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跟他讲这样的一课:如何介绍自己的作品。

我当初的想法是这样的:不仅要教会儿子如何完成这件事情,而且我要把思考的全部逻辑过程展示出来。让他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知道该如何去做。

我跟儿子说:不论是文字,还是图像,还是口头表达,有一条重要的法则,要牢记:所有的叙述,都是向受众传递信息。

儿子说:“什么是受众?”

我说:“你去讲你的作品,你是讲给评委老师听,还是讲给下面的同学听呢?”

儿子说:“当然是老师听了。”

我说:“老师就是受众。就是那些想听你话的人,或者说是你想讲给他听的人。”

儿子说:“明白了。”

我说:“受众确定了。那么,接下来,你就要想啊:老师想听我讲什么呢?”

儿子说:“我怎么知道老师想听什么?”

我说:“如果是平时的话,你的确不知道。但是,现在不同。你要想你是干什么去了?”

儿子说:“我是去答辩。”

我说:“老师呢?”

儿子:“老师是评委。”

我说:“对了。你做演讲有一个环境的因素在里面:就是要围绕你的作品来讲。老师来干什么来了?老师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先听你说;第二件事是根据竞赛的规则提问、考核。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现在正准备的,第二件事才真正是老师要做的。”

“好,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告诉你,如果我是你们的老师,我会怎么评审呢?”

儿子说:“你怎么知道我们老师想什么呢?”

我说:“我仔细读过你们的电脑竞赛的要求,参赛标准。你来看看,老师想问什么,其实,这上面都有!”

我把网站上的参赛和答辩要求,都指给儿子看。

“这是主题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你给老师介绍的时候,要说明你的主题是符合要求的。”

“这是技术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你要给老师讲你的作品里面使用了哪些特别的电脑技术。”

“这是制作的过程介绍。这就告诉我们:你要给老师讲你的制作过程。”

儿子说:“我明白,是不是相当于要把这些都放在演讲的过程中?”

我说:“是的。”

儿子说:“可是这么多东西,我怎么才能把它串在一起,一口气讲下来呢?”

我说:“儿子,不急。刚才我们讲的是一个内容的分析过程。现在,我们知道了,老师可能想听哪些部分的内容,我们做的是一个内容的逻辑分析。但是,要口头演讲的话,要换一种方式,才能把所有的方式串起来。”

“首先,我们把整个内容的逻辑简单梳理一下,让它听起来是流畅、合理的。”

“当有很多主题,看起来比较散的时候,你又想把很多东西串起来。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一个一个讲这些主题,而是讲述做事的过程。然后,把你想讲的东西再挂上去。”

“如果我是你,我就会这样给老师讲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我会讲我为何会做这个动画,我是如何想到的,我为何可以做这个动画;为什么要先讲这个呢?因为你和老师是初次见面。你是谁,老师也不知道。你怎么构思,怎么想,老师也不知道。

讲事情的起源,看起来是多余的,其实不是。很多叙述是一种认知的需要。你要打动人,说服人,最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可是,老师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从你说的话,做的事情中了解。

所以说,你给老师讲你做动画构思的过程,就是在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是怎样的一个牛人。

其次,我要讲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何种技术,我是如何理解这种技术,如何使用它的,不去谈技术的细节,因为后面老师会考你的,你说的东西要简单明了,不要太复杂,复杂容易让自己偏离重点。

所以,你还是这个办法,讲你用什么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讲你使用技术的体会。你做的东西,那种独特的感受,一定有。你就讲最关键的一、两个体会就行。

老师一听就明白了:你到了哪个层次。他心里基本上就有数了。

再三,我会重点讲一些制作过程中的细节。我如何收集材料,如何准备,如何付出努力去完成项目等等。细节会为作品强说服力,也会感染他人。”

我给儿子说:“演讲有两个屡试不爽的基本技巧:一是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二是讲述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如何思考和行动。”

儿子根据我的建议,做了一份讲演稿:

《我们的神舟》——演讲稿

开始提示:声音大点、语速不宜太快,讲话时,给老师交流眼神

各位老师们好!

我是某某小学六年级学生某某,我的参赛作品是一个Flash动画,名字叫做《我们的神舟》。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动画呢?

因为在2005年,我在学校观看了神舟六号发射的现场直播。之后我就开始对神舟火箭的整个发射过程有了兴趣,所以我回到家马上就在网上查找神舟六号的相关资料,知道了什么是逃逸塔,什么是返回舱,而且对神州发射的整个过程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因为在当时,我刚好又在自学Flash,就趁着这个对神舟感兴趣的时期,我就做了第一个版本的神舟动画,大体上的过程都有了,但比较粗糙。尽管这样,但还是得到了家长与老师的鼓励与支持。

1年多过去了,遇到这项比赛。第一,我还是挺喜欢神舟的;第二,我觉得自己的Flash水平也有所提高,所以我就又做了第二个版本的神舟动画,作为参赛作品。下面就请老师们观看我的第二个版本的神舟动画吧!

……(开始播放动画)

因为神舟构造本身就很复杂,所以我把火箭的许多部件做成一个一个的元件,便好组装、拆散;做元件的另一个优势是,神舟火箭不管怎么放大、缩小、旋转,都不会失真。

我在场景上又加入了淡入淡出,这样,每个场景的背景都可以循环多用,并且看起来也非常紧凑、连贯。

整个作品制作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集材料,花费了很多的业余时间:我自己上网站,查相关资料,反复看神州发射的录像。整个构思是在这一年中积累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元件制作,整个flash包含了上百个元件。最后第三个阶段是合成。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大约画了整整5天的时间。

今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号一号。我现在又在自学3DsMax,我希望自己能在电脑上展现这一过程。

谢谢大家!

……(技术操作+答辩)

这个演讲稿,儿子反复修改过好几次,又在口头上反复练习演讲了好多次。

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看起来很普通的演讲,但仔细读来,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三)

上面的演讲的设计过程,就是我教给儿子的关于叙述的基本原理的一次应用。

所谓叙述的基本原理,是我自己给出的一个思维基本框架的定义。

这个原理的核心内容如下:

任何目标导向的叙述过程的设计,都可以用一种如下的方式或者步骤来进行思考:

  1. 内容分析:确定受众;
  2. 逻辑设计:确定内容要素、梳理内容的逻辑结构;
  3. 结构设计:在生活中寻找叙述的框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完成逻辑的基本诉求:把所有的要点元素或素材组织在一起,合理地放置在故事的背景中;
  4. 情感设计:在讲述事件本身的同时,讲述态度、情感和方法;

文字只是叙述的一种表象。本质上说,叙述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只要通过合理地训练、反复地练习,久而久之,每个人都能获得这种人性的技巧。

【叙述-5】海明威的叙述

xilei 发布于 2009-5-1 15:37:00

(一)

在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海明威的短篇故事,名字叫《三声枪响》。讲的是一个叫尼克的小孩跟随父亲在湖边度假时发生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就写尼克在帐篷里脱衣服,看见帐篷外父亲和叔父的影子在灯光的照耀下晃动。尼克为自己感到羞愧。

是什么事情让尼克感到羞愧呢?

接下来的文字开始转入正题。

原来,很多天前的一天傍晚,父亲和叔父要离开宿营地去远处的地方打猎。临走的时候,父亲跟尼克说: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他们返回的话,就朝天放上三枪。

尼克看见:父亲把船往湖里推,叔父坐在船头。过了一阵,尼克听见叔父开始唱歌,也听见父亲划桨的声音。

尼克开始往回走,周围的黑暗迫使他尽快返回。

尼克返回营地,在帐篷里躺下,怎么也睡不着。他不时听见很多声音,但是,他不能确定那些声音到底是不是猫头鹰的声音。

尼克干脆坐起来看书,他强迫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情。尼克看书,直到天亮。

直到后来的某天晚上,尼克听到从森林的远处传来了一种怪异的声音,他马上拿起了猎枪,对着天放了三枪。

等尼克的父亲和叔父回来的时候,他们看见尼克已经睡着了。

叔父说:看吧,我说没事的。这小家伙就是胆小罢了。

尼克的父亲说:他还小。毕竟是孩子呢。

第二天早上尼克起来后,父亲带他到外面。父亲让他意识到,晚上听见的声音,可能是风刮到树枝发出的。

所以,这天晚上,尼克躲在帐篷里,感到羞愧。

然后,故事回到开始的部分。

故事结尾的时候,是这样的:父亲叫尼克赶快穿上衣服,对他说:我们一起出去。

(二)

昨天晚上,我跟儿子讲《三声枪响》,我还找出原文让他自己看了一遍。儿子看完的时候,还又往后翻了一页。

我说:没有了。他的结尾有点突然。戛然而止。

儿子点了点头。

我说:你有什么感觉没有?

儿子说:他写了尼克的害怕。但是,居然在故事里面几乎没有提到过“害怕”这个词。

我说:对的。他没有说,但是你看过后,就是感觉到眼前自然就有那种画面,那种感觉可以直达你这里。

儿子使劲点了点头。

我说:换了是你们,你们会写成什么呢?你们肯定会写:我害怕,我很害怕,我害怕得毛骨悚然,我非常非常害怕。然后,举例说哪个古人或者名人曾经在哪个角落里说过孤独、害怕之类的话。你说是不是?

第一段A名人的名言名句,第二段B古人的经典诗句。第三段本大人的总结发言,得出关于害怕的意义。

儿子几乎笑倒。

不过,我不是信口雌黄。现在的中学生作文里面充斥着这样的作文思路。

比如很多的中学生最佳作文,一般都是这样的:满篇都是格言名句,充满了华丽而空洞的形容词。一段段的排比句,貌似看起来很有气势和文采。

我跟儿子说:这种写法,只能败坏一个人的感觉。一个人老是想着别人说过的话,那他不可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也不敢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是这样的话,写文字成了什么?炫耀记忆和词藻的游戏?

儿子问:按你的说法,记忆好词好句的做法,是不对的?

我说:做摘要,没有错。但是,不能那么用。你要写东西的时候,最好先把别人的东西忘掉。你要首先想的是:我要表达一个什么,我要传递一个什么感觉,或者想法。

我跟儿子说,我可以证明:不用名言名句,不用排比句,一样可以写出非常棒的文字。

那个时候,我想到了海明威的《三声枪响》。

(三)

你可以把《三声枪响》,看成是海明威写的一篇假期的游记作文。

海明威可能就是那个尼克,一个跟父亲和叔父出去外面打猎度假的小孩。

海明威没有写度假的那个地方风景如何的优美,因为优美的风景太多,以至于小孩总是忘乎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来欣赏美景。美景太多了,小孩只是高兴,不需要象大人那样热爱抒情。

小孩有小孩担心的事情,比如说害怕,或者死亡。

海明威想写一个独特一点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头脑里,寻找自己作为孩子时的独特感受。或许,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小秘密:每个孩子都有害怕的经历。那种感觉,常被大人忽略,其实,却常常隐藏在孩子心里。

海明威决定写一个关于尼克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害怕。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想好作文题目,该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海明威想:我要怎样才能写出一个关于“害怕”的故事呢?

海明威没有去用google搜索,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海明威也没去图书馆找。他不喜欢去翻别人说过的话,他也不喜欢用很多的形容词。他喜欢站着写作,因为这样,他能写得简短,快些写完,才好休息。

在海明威的头脑里,“害怕”不是那样一个被压扁的形容词,而是由一个又一个有形状能刺激人想象的场景:

他不觉得非要说出那个词,才能表现出那样的效果。他认为环境、人的动作和对话,会泄露出很多的秘密。

比如说: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你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身后,传来了细碎的脚步声。那声音跟你的脚步的节奏一样,人走的时候,那声音在,人不走的时候,那声音也停止了。

环境会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人的内心的想象也会助长那种你想要的暗示。

你可以想象:一个小孩独自穿过漆黑的森林返回帐篷时的心情。他的脚踩在路上干燥的树叶上发出的声音,周围猫头鹰的叫声,有一声没一声。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

为了抵御某种内心的情绪,一个人会采取很多行为来抵制,或者反抗。

尼克躺在帐篷里,怎么也睡不着。他只能爬起来看书,让自己什么也不去想。

海明威并不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他只是在陈述,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动作之间的逻辑关联,他认为读者其实完全可以想到的。无须详细一一描述。

他相信:文字的张力是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的。

海明威写了一个孩子在黑夜中的挣扎:先是努力去分辨各种声音,然后,爬起来读书。最后,实在忍无可忍,尼克还是爬起来,朝天上放了三枪。

看,到这里,你终于明白了,海明威为何把作文题目叫《三声枪响》了。

尼克的父亲和叔父的对话,简单明了。寥寥数语,人物的性格和态度栩栩如生。

但这一切都不是写作者说出来的,而是从故事中人物的言语中自然渗透出来的。

(四)

我跟儿子说:一般来说,写文字和其他的任何创作和设计,没有任何不同。你不要认为,写作和设计都是一拍脑袋,就什么都有了。其实不是,基本的过程是有章法可循的。

比如说,你要写一个东西。可能是因为某个触动和感觉在你心里蕴藏很久了,或者你有一种希望表述的愿望,让你有了一种想要捕捉的愿望。

一般来说,很多创作的起点,都是来源于灵感或想法的。

接下来的是,如何用一系列的手术刀似的方法,来捕捉这种创意。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开始的想法或许是不完整的,甚至会导出相反的感觉。

接下来的工作是搜集材料,收集很多素材。围绕主题的,或者跟主题相反的材料。然后,做归纳、过滤、剔除。

你要确定的是这些材料对于叙述的主题是否是有益的和互补的。

接下来,要寻找一种把主要材料组织在一起的结构。

创造任何一个东西,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字如同建筑,你没有构造的话,再好的素材,都是一遍散沙。

我们经常会看见很多简单的故事,因为结构的妙用,变得很容易让人理解。

比如说:《平民窟的百万富翁》,用《开心辞典》的方式,把主角成长的片段很方便地串联起来。这种结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根本不需要中间的过渡。因为这种娱乐问答的方式,自己本身就是允许跳跃的。

再比如说:《海角七号》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七封情书,是一个多么温暖的线索,把所有的元素,串在一起。如果没有这根线。你得花多大的力气,把那么多的场景和素材,放在一起,而不感觉凌乱?

接下来是安排场景,安排段落之间的逻辑。

海明威写尼克害怕,段落之间是有非常明显的逻辑推演的。

尼克看见父亲推船下湖,他看见叔父坐在船头。他听见歌声和船桨划动的声音。他的周围弥散着夜晚的气息。

他回家的路上,一种情绪开始弥漫。

他想听清,到底是什么动物在叫。

他睡不着,从床上爬起来看书。

后来的一天晚上,他实在是无法肯定,拿起枪对天空放了三枪。

海明威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很厉害的结构,就叫因果关系。你只需要把它一层一层地撕开,无须多言,每个人都会有真切的体验。

(五)

我建议儿子把《三声枪响》多读几次,甚至可以学着模仿这种写法。我告诉他,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也不需要靠什么好词好句。

我说:我不相信,你没有自己熟悉的东西。你的生活中,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存在。你只是没有仔细想过。比如说,我经常听说你们中午打饭很热闹。那么,你为何不回忆一下有那些细节,让你有如此体会。你为何不把这些画面,用最简单的方式写下来呢?

儿子想了想,马上很激动的说:我们中午送饭过来时,盆子下面有油。大家抢饭的时候,不小心,总会把油蹭在衣服上......

我说:对了。这就是细节,这就是画面啊。你只需要简单的回忆,用简单明了的话,把你看到的东西描写下来。就已经是很棒的素材了。为什么不这样写呢。为什么要想象看不见的古人,而不是先从自己的身边下手呢?

我把《三声枪响》讲完后,帮儿子做了一个总结:

  1. 睁开眼睛,相信自己内心是有东西可写的 首先,写文章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内心的感觉,要确定自己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感受或者观点; 一次只表达一个感受,或一个观点;
  2. 观点明了、逻辑清晰、结构易懂 写的时候,要挑选素材,然后寻找一个简单的结构,确定好段落的逻辑。 用自己的话写,只要逻辑上没有问题。 任何文字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对一个初学者来说,重要的不是文笔好不好,而是首先要写清楚。只有写清楚,读者才知道你在说什么。
  3. 海明威的叙述 如果你肯定的话,别人早就知道的事情,你可以不写。 你只写事情浮现的部分。就如同那些气势磅礴的冰山,我们虽然看见的只是浮出海面的八分之一,而剩下的部分,通过想象就可以顺利完成。 忘掉形容词,忘掉格言名句。当你根本没有什么可依靠的时候,你的眼睛就会睁开。你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信心。写字也是一样。 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人,简洁不是一种叙述的形式,它就是叙述本身,它就是叙述的动力和方向。

【叙述-6】结构:因果和重复

xilei 发布于 2009-5-21 17:11:00

(一)

现在,每到周末,我都要求儿子写一篇钢笔字。

他握笔的姿势不好,整个笔是竖起来的,写字象鸡啄米。遇到作业多的时候,力气用到最后,字都是东倒西歪的。

我说:背打直了。手放在桌子上,吊在外面着怎么能写呢。

儿子听着,有时会很不耐烦地挪挪屁股,象征性地动一下。

有一天,作业的书写太乱了,简直都看不下去了。我大光其火。

我说:这样可不行。你写的字,别人都看不清楚。你得花时间练习练习写字。

我让他先注意写字的姿势,然后,给他说了一个练习写字的办法。

我的要求很简单:我不要求你写成一个书法家,但是,你起码要把字形写清楚。

我找了一本字帖,翻到其中的一页,拿了一张纸,让儿子先临摹了一排。

儿子写了一排。比划着写,怎么也不赖。

写好后,我把字帖拿开,让他自己写一排。字象弹簧一样,立马回到从前。

我说:你知道你的字,为何跟刚才的字不一样吗?

儿子在发愣,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说:我跟你说一个写字的技巧。你马上就会改进很多。我们先不谈什么笔锋,你看看你的字形结构!

我指着纸上的一个“仁”字,我在字上面各自画了一个长方形,把字分割看。

“你先不把字看成是字,而是一幅画。那么‘仁’这幅画,包含了左右两个部分。我们用方形把它们圈起来。你注意感受人家写字时,这两个部分的相对大小。还有块与块之间的位置。”

“写字首先,是要横平竖直。你看看你的单“仁”旁,你左边的这个竖,都是歪的。站直了,别趴下!”

“你看看右边的方形的位置,相对于左边,大概是在什么位置。这是一种的平衡的感觉。你多看看别人起笔的位置,多体会,自己写一写。”

“同样,象这个‘音’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立,是一个扁平的长方形,下面的日,可以写成竖立着的长方形结构。如果你写成同样的形状,感觉就象压扁了一样。竖立的形状,才能撑得住。”

挨着把一排字的结构,和儿子的字做了对比和分析。每个字,写了几十个。

儿子把字重新写了一遍,象换了个人写的一样。

我说:一个字的字形有很多变化。但是,刚开始,学一种就行。重要的是,你要先学会看懂人家是怎么结字的,然后,才好模仿。模仿好了,就可以加入自己的特色。那个字,也变成你的风格了。

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写字的关键,在于识别字形结构。

写字是这样,其他任何领域里的学习都是一样。

记住:不论你干什么,你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结构。

(二)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读库》0804里面有这样一篇文字:《电影编剧的秘密》。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老外怎么写西部片。

在老外眼里,西部片是一种类型电影。

什么是类型电影?就是电影的故事结构,已经模式化了。凡是这种电影,结构都这么写。

美国西部片的结构通常是这样的:

【故事开始】

1.英雄来到了小镇; 2.小镇被恶势力控制,小镇人民无力反抗; 3.英雄初露本色,有超强本领,打破小镇平静;

【故事中间】

4.英雄与恶势力发生冲突; 5.小镇人民不理解英雄; 6.英雄与恶势力冲突升级,因为得不到支持,英雄受到磨难; 7.英雄在频临绝境时,凭个人智勇杀入重围,消灭恶势力;

【故事结尾】

8.小镇人民挽留英雄,为英雄拒绝; 9.英雄离开小镇。

仔细想想,好像是这样。

我们明明知道美国电影很有模式化,也明明知道很多是假的,但是,我们还是乐意去看,我们乐意上当!

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一种“偏见”:美国电影的故事比中国电影的好看?

答案很简单:

美国的各种类型电影积累了很多千锤百炼的叙述方式,它的故事的结构满足了人性的基本需求,也符合人的认知心理。

因为经典结构能很好地沿着受众的认知的路径,一步一步释放信息,跟受众达成了一种沟通的默契。

在这种结构的约束下叙述,整体的基础是稳定的。

(三)

上周周末,儿子他们布置的作文内容是:给某名人写一个短小的墓志铭和写一篇关于李白的小传,老师从网上下载了李白的文字资料,让他们参考。

墓志铭上周曾经写过一次,老师还把班上同学写的好的文字打印出来给大家分享。

有些写的真不错,但是,有一些文字,我一看就笑了,感觉不妥。

我马上在网上挑选了一些墓志铭,让儿子看。

我说:“文体的真实性,很重要。墓志铭是写给死去的人,重点是对一个人的总结或评价。不能成了作者的抒情描写,这是喧宾夺主啊。这样写,对死者缺乏尊重。”

儿子说:“反正也是练笔,又不是真的墓志铭。”

我说:“不行。你得当真的来写。你明明是写的就是墓志铭,你却写成了抒情散文诗。方向都偏了。”

儿子还在等我后面的话。

我说:“你这样理解吧:你打算写一个请假条给老师,本来写清楚就行了。结果,却写成了抒情诗。老师看了后,猜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楚,你到底要干什么。”

“所以,不能乱来。文体的真实性,很重要。你的文字用途不同,你叙述的结构就不同。”

我一下意识到,学生的作文训练缺少必要的结构训练:

把什么东西都写成了散文,是要不得的。

(四)

因为前面的事情,晚些时候,我还专门看了看儿子写的小传,眉头又皱紧了。

“怎么都写成了排比句。你不觉得这样很单薄吗?你这样写东西,结构都有问题,文章都不成形。”

儿子说:“我们班上都是这样写的。”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学作文的文字都变成了抒情散文。不论是男生和女生,都在写这种软绵绵的东西。

我在网上,找了一篇别人写的“鲁迅小传”。我给儿子分析,别人是怎么写的。

我说:我觉得它这个结构,你是可以借鉴的。他的写法是这样的:分成是三个大的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对鲁迅的一个总的概述,第二段按照他的生平时间来写,只写重点的事件。最后的部分是对鲁迅的评价。

我说:你写李白的小传,也可以拿来主义,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李白做一个总结性描述。第二部分,也是按照生平时间来写,写他的生平经历。最后部分,因为他是伟大的诗人,当然要对他的诗歌做一些评价。

儿子按我的话去做了,很快写好了。

我看了看,“整体的结构是没什么问题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没有什么问题。在第二部分,有点乱。”

“第二段,我们的目标是写李白的生平。好的,我们把我们认为的事件,都写出来。但是,这不能搞成排比的方式。在这种事件的挑选中,我们要做的是:你选出的事情,要让它呈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不应该是一堆无关紧要的东西,随便堆放在一起。”

我说:“我为什么反对用过多的排比句?因为排比句,过于重视词语的优美,而忽略了叙述的逻辑。如果你前面有很多的叙述铺垫,你可以用。但是,如此简单的重复,留给读者常常是空洞的感觉。因为华丽的词语本身需要让读者去想,而不是自然感受到。这会破坏语言的感觉,也会影响到阅读的流畅。”

“所以,好的做法是沿着设计好的结构的轨道跑。好的故事形状,会带来很美妙的感受。”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说,怎么写第二部分。我们怎么去寻找第二部分的叙述逻辑。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依据事实,自己提问。”

“李白是个很自负的人,16岁前就云游四方。那我们就要问了,他为何要去云游?他为何要自负?他想干什么?答案是:李白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期待,希望自己在仕途上,能一展抱负。”

“接下来才有李白进京。他自己希望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不过,皇上看中的只是他的诗才。在皇帝眼里,他不过是一个用来娱乐的工具而已。”

“如果你是李白会怎么样?你肯定会很失落。”

“所以,李白才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的诗句。他在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

“李白在宫廷里不受重用,刚直不阿的性格,就会带来麻烦,最后,他肯定是得罪了不少权贵。离开了皇宫。”

“你看我说的这么干巴巴的。但我把整个叙述的线索拉出来了。我这么做是为了在素材中寻找叙述的逻辑。你在阅读李白的材料的时候,也要做同样的事情,在脑子里面一定要去寻找可以把素材联系起来的因果关系。这样,你写下的东西,才会非常的结实。”

“因果关系是一种重要和常见的结构。也是一种没有任何认知障碍的逻辑结构。一旦你在素材中梳理或找到了这种关系,基本上,剩下的问题是写的问题了。你在下笔之前,你的眼睛已经看见了远方。虽然你还不完全知道过程的细节,但是,你知道自己的文字会带你到哪儿。你的文字是有方向感的,它自己不会乱跑,不会散架,更不会崩溃。”

儿子花了些时间,重写了第二部分。

文字上还有问题。但我能确定的是:总体的结构对了。

我不能确定的是:用完全不使用排比句的方式写作文,儿子在考试的时候,会被判一个什么样的分数呢?

文字的逻辑好解决,而生活的逻辑,却很难很难。

(五)

再补充一点:

排比句的用途在于:不断重复,增加层次感。但是,如果通篇都只是在词语上做排比功夫,则会呈现出一种华丽而虚伪的文字。

其实,本文的结构,也是:重复。我依赖故事的主题重合来表达。没有用排比句来重复,而是依次讲了几个看起来不一样的故事。

有时,简单的故事比豪华的句子更有质感。它的感受性更自然一些。因为故事的叙述往往是从容的,符合人的心理感知。

我们以后会提到叙述的多声部手法。那是一种象音乐“排比句”的叙述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的作品,如何把简单的重复,运用得如多棱镜一样,绚丽夺目。

【叙述-7】一味地抒情没有力量

xilei 发布于 2009-6-14 20:32:00

(一)

周末的时候,我和儿子去小区周围的书店,买《读者文摘》。学校的老师要求他们经常看这个杂志。我经常看儿子他们做一些摘抄的笔记。

我们买了杂志出来,儿子跟我说:爸爸,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我说是什么。

儿子说:我刚才付款的地方,放了一排的影碟。都是《变形金刚》、《终结者》之类的。

我说:哦,这说明了什么呢?

儿子说:我猜是因为新的《星际迷航》要上映了。商家就把这同类的电影,摆放出来,让大家看。

我说:有道理。商家是在做营销。

儿子:什么是营销?

我说:就是商家想一些办法来帮助推销商品给顾客。比如说《星际迷航》的新电影要上映了,商家就找一些同类的书、影碟和杂志,摆放在一起让大家选。他们就是想办法,让人能顺便多买一点。

儿子说:原来他们是这样想的!

我说:那当然,他们是动了脑子的。

儿子说:哪还有没有其他促销的办法呢?

我说:有啊。刚才这种,叫同类促销。还有一种,貌似没有关系,但实质上,有关系。

我说:曾经有超市在卖小孩纸尿裤的地方,也摆放啤酒。结果,这两种东西都同时卖得很好。

儿子说:我不明白。

我说:看起来两件东西没有关系是不是?其实,如果这样想,就很容易理解:妈妈在家里带小孩,爸爸到超市买纸尿裤,顺便买点啤酒犒劳自己。

儿子说:原来是这样。但是,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说:是的,这只是一种猜测。比较合理的猜测。其实,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会出现这个结果。

儿子说:那谁会知道?

我说:电脑。我们去家乐福购物,你到出口的地方付款。收银员扫描货物,那些销售商品的数据就汇集在一起。数据会发现很多人在做同样的事情:买了纸尿裤的人,同时也买了啤酒。

我说:是电脑数据在提示人该怎么做,可以更方便卖出更多的东西。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经常调整货物摆放的位置。

儿子说:难怪上次,我发现卖文具的地方挪了地方,我在里面转了一大圈才找到。

我说:你进去后,会重新定位。有很新鲜的感觉,也会发现旁边有不同的东西,可以选。

晚上的时候,儿子要写作文了,还没有题目。我就说白天,我们聊的事情,可以写一写。

儿子说:就是一些想法。也可以写吗?

我说:那当然。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写?

(二)

我对现在学校里的语文课,基本上不抱过高的希望。尤其是作文课。

初中生,应该写一些说理性的文字了,很多时候,老师还在强调学生写抒情文字。

我倒不觉得抒情的东西不能写,关键看你如何抒情。没事乱哼哼,写很多肉麻的排比句。太恐怖。

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一个抒情时代,是不是现在学校的老师都是阴盛阳衰,不过,我觉得男孩子如果在课外推荐阅读的只是三毛作品,写一些软绵绵的抒情文字,真的是太恐怖。

有时,我看儿子摘抄《读者文摘》的时候,就忍不住说:乱弹琴!

我跟儿子说:其实,《读者文摘》最大的好处,不是里面的单个句子。语言,或者词语是有环境的。你这个词放在这里很好,放在其他地方就未必合适。词语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含义。

儿子茫然。

我说:不知你发现没有,《读者文摘》里面的文章,一般来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儿子摇头。

我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多文字,都是这样的模式:讲一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

儿子说:这样写,难道不是很简单?

我说:简单又没有错。复杂往往才容易出错。很多人都用这样的简单技巧:讲一个故事,作一个启发,引导出一个结论。

我说:华尔街日报的文章里面,也有一个很常见的叙述技巧:每次文字开头的时候,写一个具体的人物,或者场景。有点象电影里的处理:用一个近景聚焦,话题引出后,然后,再拉开来。最后,在结尾的地方,有可能的话,又再回到具体的场景中。

他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做呢?经验证明,这样很有效。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人的大脑从来都是很容易理解故事的。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可感知的形状,比任何华丽的词语都更有形状。你想,故事是一个自然展开的链条:能帮助读者逐渐融入到叙述中,让他们理解信息、激发他们判断和发现的本能。

因为人的认知有一个启动的过程。过于突兀的东西,会造成认知上的困惑。人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不能产生应有的情感。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那种一开头就用排比句来轰炸读者的做法,其实,相当愚蠢:给人对词语的炫耀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也就是说,人的情绪没有任何准备,你一下就把情绪掀起得老高的,这种做法很突兀。如果你一直这么做,也不解释,人家很难理解。

你自己也可以感受一下,就会明白:排比句中填充了很多抽象、压缩的词语,这些词破坏了语言本身的流畅感觉,而且要让人使劲去想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样会造成认知的迟疑。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依稀感觉到一些听令框框的干硬的东西,相互碰撞,但是,完全不能理解到底说了些什么。

文字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组织的东西,人不能把握,你就等于什么也没说。一味地抒情没有力量。

(三)

后来,我跟儿子讲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因为我想给他做一个示范,让他理解一本书可能是怎样构思出来的。

我假设我自己就是作者,我被老师布置了一堂作文课,写一些关于以旅行为主题的文字。

我不想写这样的文字:我去了某个地方旅行,然后,看见了一些风景,我有一些感想。

我是一个哲学系的学生,这样写旅行为主题的文字,感觉上的确是还不够独特。所以,我想加入一点思考,写一些更有普遍意义一点的东西。

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旅行?

我去 google 查了一下,上面有一个很好的答案:旅行,就是为了某个目的,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

我马上明白:旅行的移动,需要一个工具。

我知道:乘坐汽车、火车、飞机,有一种不同的感觉。我想起汽车的加油站、火车前进时,树木缓缓加速离开的情景,我在黑夜中,看见窗外玻璃中的自己。我看见飞机机翼下面的白云。那种不同工具下的体验,是一种旅行的独特体验。

我想,每个人旅行的原因都不同:公干、游乐。人们总是向往一个远离自己地方,仿佛奔向梦想之地。

人们为何总是喜欢那种异国情调的感觉?

旅行,又会不会是一种逃离现实的办法?

我发现,在一些文字中,也能发现旅行的痕迹:故国神游--思维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

好了,我想了很多,我从中发现了关于旅行的普遍含义,可以有这样的一些关键要素:

  1. 对旅行工具的不同感受;
  2. 人们在种异国情调的感觉面前,会有怎样的感受;
  3. 思想的旅行也是一种旅行。

......

当然,德波顿可能不是这样想的。我只是用了一个反向思维试图来理解书的结构。

作为一个阅读者,如果发现了这种结构,那么,书就算看懂了。

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完成了这种结构,那么,书的骨架也基本完成了。

这种逻辑结构,使得每个段落中的情节,前后关联,互有意义,浑然天成。

任何叙述的难点,不在于叙述的词语,而在于叙述的角度、逻辑。是不是值得,是不是有它本身的意义。它有没有自己的思索,有没有自己的声音。

其实,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我跟儿子说:观察,然后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试着想办法回答它。把思考的过程和分析的过程、结果写下来。

我说:写文字简单地说,就是确定一个主题,寻找一个结构,用好的细节或故事形式来表达。如此反复。

如果你这样想过,这样做过。很多的东西,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你根本不用担心,要用什么词语写。你能控制好内容,词语自然就如泉水一样涌出来。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素材,如开头的部分,我们提到的关于营销的对话。

你无须写出象德波顿那样复杂的文字,但是,思考的原理,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其实,这就是思考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文字的叙述,无论如何表现,其背后都有一种思考的过程。只有那种内在的逻辑的表达,才能让读者知道你想说什么。

你看见一些现象,你问到底是为什么。你去寻找那个驱动向前的逻辑力量。你就可以找到文字,找到答案。

【叙述-8】叙述的态度

xilei 发布于 2009-10-27 13:42:00

(一)

10月1日上午,在家里看了今年的阅兵式。

以前的两次大阅兵也看过,“小平您好”的那次最有记忆和感触。

今年的阅兵怎么说呢?一种说不出的味道:看起来很热闹,感觉却很拘谨,不舒服。

过了两天,就在网上看见了一个卫报记者做的几分钟的照片和影片的剪辑合成。这个精彩的片段,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种视角。

我看见了一种cctv从来没有展示的一些细节:阳光透过云层在天安门洒下游动的阴影;在微风中舒展的红旗;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在舒缓的音乐中形成一种反差;游行队伍里人们舞动的手臂,他们的面容;还有孩子骑在父亲的头上在队伍中走过....

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卫报记者配了一个冷峻的音乐。于是,网上有很多人在骂,说这个片子不怀好意。

一个热闹的欢腾的场面,为什么不是锣鼓喧天呢?

又过了几天,我在网上下了一个凤凰卫视版的阅兵视频下来。我看了一段,马上就明白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哪儿了。

这种感觉就如同当初看NBC制作的北京奥运会转播一样:任何东西,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其品质的差异会很大。

所以,有网友批评cctv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解说,三流的摄影,不入流的导播。

其实,cctv的问题不在于其专业水平,而在于其叙事美学的选择不同。

cctv已经习惯于一种宣讲、致敬的美学。其美学特征为:字正腔圆、句式标准规范、场面宏大、激情澎湃。

凤凰卫视则提供了另外的一种平民美学的范本,其美学特征为:基于沟通和理解的讲述方式,关注细节,语气是舒缓、亲切的。

凤凰卫视的国庆阅兵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主持人会事先告诉观众,整个庆典仪式是怎么一个流程。每个流程中有什么看点。国外的媒体关注什么重点。

整个庆典有现场报道,主持人会讲到一些有趣的佚闻:胡总从天安门层楼的某号电梯下去阅兵的;游行的人群中有人的鞋掉了,光着脚走过了检阅区;每个彩车里面还藏有很多人,万一车子出故障了,就用人推....

丰富的细节,并不会给人揭丑的感觉,反而感觉到温暖。一种体量的叙述,会让人有一种可以亲近的参与感。

当士兵列队走过的时候,主持人会请主持嘉宾介绍他们手中的各种武器。

阅兵有阅兵的主题。

听了凤凰卫视的国庆阅兵解说,我终于有了一回人民当家作主的感觉。

(二)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拿回了一摞同学的作文本。

儿子的作文,总是只得了40多分(总分:60)。老师不喜欢他实话实说的写字方式,说他的文字没有感染力。

老师直接推荐了班上写得很好的同学的作文,让儿子学习。

儿子给我推荐了一篇,叫《风声》。老师说这篇特别具有“哲学”气质。

这篇作文得了56分。

文章的开篇是这样的一段话:

我如泥一般烂在沙发上,四周都是疯狂涌入的笛鸣。静止的空气,囚禁的心灵。

老师在旁边打了一个很大的五角星。五角星表示:good,very good!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五角星句子:

哪个男儿,在红日烈风下,不心生豪情,哪个男儿,在啸风中,不欲定天下。

即使此刻立即化为灰烬,也要对酒当歌,与风合吟。

好个狂气的风声,撩我发髻,夺我衣衫。

好个放肆的风声,湮灭我的声音,同化我的灵魂。好个自由的风声,吹断了我的枷锁,笑塌了我与尘世的隔阂。

我是风的信徒,我是自由的奴隶。我不求长生不死。我只愿跪拜于这风声中直至消亡。

儿子问我:“什么感觉?”

我说:“我很高兴,你没有写成这样。看了半天,我还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我说:“看了第一段,就看不下去了。我对这种文风,只有六个字的评价。”

儿子停下手中的作业,望着我。

我说:“这就叫:抒情败坏叙述。我并不是说,任何抒情都不可以,而是,你得讲求基本的叙述逻辑。”

“叙述,是一种沟通的过程。你要传递信息,你要选择什么信息,如何组织和结构。你不能一站上来,就扯开嗓子喊,一个人在哪里莫名其妙地抒情。这一点没有任何哲学气质,完全是发神经的做法。”

“你看这些作文都写成什么样子了:一上来就用排比句,而且是大段大段的排比。然后呢,把所谓的名人名言切割、包装,整理成段,也不管他逻辑上跟文字有没有关系,就往上搭理。简直就是收破烂的。这些写,迟早要把脑子给写废了。”

儿子说:“老师说,如果这种文章能写的话,以后什么文章都可以写了。”

我说:“这简直就是在误人子弟!你们都在看余华的《活着》,你们看作品中,也没有,动不动就乱排比的,乱抒情的。”

儿子说:“就是。老师让我们找好字好句,结果,我们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

我说:“其实,你们有一个同学写的挺好的。他写他在乡下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的一些小事。我觉得很真实,至少我知道他在告诉我值得记忆的是什么东西。可惜,老师让他重写。我觉得越写越差了。为什么不相信哪些真实的细节,而要去追求哪些虚无缥缈的形容词呢?”

这位同学在重写之前,在本子上写了自己的“罪状”:语言太没有感染力了。

这位同学重写了一篇。在文章的开头,他写了一段这样的话:(此处为排比句)。老师给了个大大的问号。

我想:这也是同学无声的抗议吧。

我把其他同学的作文也很快翻了一下。没有办法看下去,都是写成了一个模子,都跟打了鸡血一样。

我跟儿子说:“有空,我推荐你看看卫报记者和凤凰卫视的国庆阅兵。”

“cctv版的解说,就跟你们的作文一样,打了鸡血一样。你回过头来,看看不同的叙述方式。你会发现,叙述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和理解的过程。”

“如果你不想让人家理解,你只管自己在哪里嚎就是了。没人理你,因为,你也不想让人家理解你!”

“可是,如果你想和人家沟通。那你就要想好了:我想表达什么,我该如何表达得真实、贴切和有亲和力。”

“你们同学的《风声》的这种写法是根本要不得的:基本上属于逻辑混乱,词不达意。这种矫揉造作的文风在现在的学校里备受推崇,而且很容易在考试中得高分。但是,这些真的是垃圾啊!”

“我宁愿你仍然写成现在的样子:关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然后,思考如何把它表达清楚。文字上的技巧,可以慢慢来。”

“我们宁愿真实一点,笨拙一点,也不要胡言乱语。如果一个人脑子坏了,就没法弄了。如果脑子还好,傻一点也没关系。”

(三)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文本。

我的移动硬盘上有一个10多个G的NBC剪辑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好莱坞似的片头。

每次我看到那些画面的时候,我真的想到了四个字:山河壮丽。

可是,我也看过cctv的版本:插播了很多无关紧要的领导的画面。很多美轮美奂的细节都牺牲掉了。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耳朵里充满了打鸡血一样的解说的声音。这些声音老是让我想起了朝鲜人民的新闻联播。

从今年的阅兵式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以后有类似的转播,最好不要听cctv的解说。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叙述。

【叙述-9】好莱坞电影的秘密

xilei 发布于 2010-1-18 14:48:00

(一)

要到期末考试了。儿子他们开始准备“万能作文”。

第一次听说“万能作文”的时候,我是大吃一惊。

还在想:怎么写,作文才能写成万能的啊?

儿子把作文题目给我看,我才明白,原来“万能”是另外一种意思。

比如说,作文题目是这样的:带着....出发。

我想:这种题目当然是万能。

我问儿子:可不可以写“带着怀疑出发...”

儿子说:不能。老师说了,一般都写这种,“带着感动出发”、“带着回忆出发”.....

卖糕得,原来万能也不是真的万能的。

我说:可不可以写“带着锤子出发.....”

儿子说:为什么?

我说:我们这里公交经常自燃....

儿子在一边笑弯了腰。

“那肯定是一篇很牛逼的零分作文。”

(二)

儿子上中学后,语文就改写散文了。不写记叙文了。

我问他:为什么呢?

儿子说:老师说的,记叙文,只能用第一人称来写。

我说:这很容易。下次,你开篇第一句就写:我是某某某。接下来,就用第一人称写。

儿子跟我说:这个寒假,他们老师要他们多读满分作文。

那些满分作文,上百度就可以搜到。

儿子和我,都认为,这些作文,大部分都惨不忍睹。(其实,我想说:大部分都是垃圾!)

我说:等你考试完后,马上去看《阿凡达》。另外,我还推荐你看两部电影:《心灵捕手》和《大鱼》。

好多次,我跟儿子说过:好莱坞的电影,会教给你很多东西。

(三)

在我看来,很多好莱坞的电影,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经典的好莱坞的故事一般都是这样的:

一个有理想但有缺陷的主人公,遇到一个突然降临的事件或动机,他面临着克服自己的弱点,展现出面对困难所需要的勇气和信心。经过一系列的痛苦、坚持和奋斗,他终于做回了自己--一个有点害羞的大英雄。同时,伴随着正义战胜了邪恶的大结局。

我们拿两部电影来看。

在《功夫熊猫》里,阿宝是个胖子,他的梦想是当功夫高手。阴差阳错的,他被选为神龙大侠。但是,他的师傅不待见他。他自己也曾经心灰意冷。但是,后来太郎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转折点。所有正义的一方没有选择的机会了。他的师傅接受了乌龟大师的批评教育,改变了想法,教给大宝功夫。阿宝也在关键时刻领悟到自我的力量。阿宝,最终打败了太郎。

同样的,在《2012》用另外的元素,把故事重新讲了一次。

主人公是一个在现实中不太走运小说家。他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困难:含辛茹苦写的科幻小说只卖了500本,而自己跟妻子离异,自己的儿子跟前妻的男友打得火热。他不知到底该如何面对现实和梦想的距离。

这时,2012到了,地球开始毁灭了。小说家迎来了转机。

他隐藏在平常现实里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有了向亲人展示的机会。

爱、自由和责任,把这个渺小的凡人,变成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行动的化身。

最后,连导演都帮了他的忙,帮他在逃亡的途中,让事故消灭了他的情敌。他重新赢回了家庭和尊严。

好莱坞的经典故事莫不如此:《变形金刚》如此,《阿凡达》也是如此。

(四)

那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模式,无论重复多少次,人们都爱看?

大概可以有如下的几个理由:

  1. 人类天生喜欢故事; 一切叙述的本质就是沟通。而好的故事模式具有好的沟通模式。 好莱坞电影跟观众的沟通堪称典范: 它由巧妙的结构、鲜明的动机,以及一系列观众容易理解的事件前后因果联系所构成。
  2. 人类的好奇心; 对真实性、对细节的渴望,源于人的本能。 人类喜欢惊悚、恐怖,或酷爱遥远的宇宙,都是出于人的本能。 即便在虚拟的空间中,人也追求感觉上的真实一体性。 人可以理解在一种假想环境中的真实,但是,他们还是需要逻辑的连贯性。否则,他们会产生质疑。
  3. 人类存在对高尚情感的追求 人在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正义感,需要一个感情的出口。 人类的普世价值,在电影中,可以用一种有距离的现实来观察、呈现,并引起共鸣。 谁要是不承认普世价值,带他去看《阿凡达》就好了......

(五)

好莱坞电影,其实,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叙述。

首先,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其次,叙述必须要有一个用来沟通的结构,或者逻辑。

接下来准备或挑选素材中,你想呈现的因果联系。你的细节最好能感觉故事比较真实、准确、足够丰富。

当然,现实中的叙述的冲动,可能是这样产生的:

你看见了一个素材,触发了你的一个想法。然后,你才想,我到底要表达什么,然后,再去想如何弄。

因此,不管你做任何叙述,还是创造其他的什么玩意。

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要是正常的。如果思维的过程都不正确,那怎么弄都是瞎弄。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你必须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你不可能用一种黑灯瞎火的方式去写出一个伟大的故事。

(六)

现在学校里的教作文的方式,是让我真正开了眼的。

有老师这么教孩子写作文的:

作文分三段,第一段写100字,第二段写200字,第三段写100字。

这就是我说的:黑灯瞎火的方式。不知道在干嘛。

你教孩子给段落写个小标题,不很好吗?字数能表明段落的逻辑吗?

当然了,还有比这个更让人头大的。

据说,有人送小孩回国读小学。小孩写了春天,说春天是潮湿的。

老师就把作文给毙了,让小孩重写。春天都是温暖的,怎么能是潮湿的呢....

家长吓得内牛满面。赶紧给小孩退学了。

(七)

有一天,我在家收拾抽屉,发现儿子小学军训时写的日记。

其中有一段,写他早上起来喝牛奶。美滋滋的感觉,跃然纸上。

儿子上中学后,就没有写过这样的文字了。

他们成天听写汉字、背古文,看满分作文。写字的时候,感觉和信心全无。

学校是非常重视数理化,也貌似非常重视逻辑,但是,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没有逻辑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了好久,终于明白了:你这也不能弄,那也不能弄。怎么可能有逻辑呢?

如果有,那逻辑也多半是精神分裂、言不由衷,自断经脉的。

没有人性,就没有情趣,更谈不上什么逻辑。没有人性,也不会有好的故事或叙述。

就是这样。W

那好吧!

把作文书扔一边去,让孩子去看好莱坞的电影吧!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25936

本文收录于以下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