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被微信公众号限流了,说我不放全文的行为属于引流。虽然这也确实是本炒作狗的动机之一,但更主要的考虑还是担心个别地方没传递正能量,限流总好过删帖。经过认真反省,我决心脱下知识分子的长衫,不再做一名颐 (yí) 指气使的教师爷。争取早日刷新自己,重新成为一名对人民有用的人。
上篇文章被平台限流了,说我不放全文的行为属于引流。虽然这也确实是本炒作狗的动机之一,但更主要的考虑还是担心个别地方没传递正能量,限流总好过删帖。
经过认真反省,我决心脱下知识分子的长衫,不再做一名颐 (yí) 指气使的教师爷。争取早日刷新自己,重新成为一名对人民有用的人。
就事论事
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机械工程系每周末在工作室举办一个制作活动。每次选定一个主题,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工具、材料和技术指导。
看到宣传海报的时候,有几次活动已经过去了:动力工具 (power tools)、激光切割……
我参加过的包括:
- 乙烯基印刷 (vinyl printing)
- 锡焊电路
- 3D 扫描
- 单片机 (micro controller) 操纵伺服电机玩重力迷宫
单片机过迷宫之后,我就没再去了。后面还有几次活动:3D 打印、缝纫机……
这种爱好和减肥一样,只要夜跑有一次没坚持下去,再下次心里就会有无数个借口说服自己不做了也没什么。至于具体的借口,下面会说。
乙烯基印刷 (vinyl printing)
用的是热转移 (heat transfer) 技术
- 设计图样;
- 把图样水平翻转,导入切割机专用的控制软件;
- 调整切割次数、刀片型号等参数,进行切割;
- 用小钩子把不属于图案的乙烯基撕掉(此步骤非常解压);
- 把撕好的的乙烯基和塑料背板贴在衣服上,在背面用熨斗加热衣服,然后慢慢揭掉塑料背板。

锡焊电路
一个练习锡焊的小玩具,包含 1 个三色 LED、1 个电池仓、1 个开关、3 个螺旋变阻器、3 个电阻。每个组件都需要锡焊到六边形电路板上。
- 焊条是一根
铅笔芯木铅笔的石墨芯粗细的锡制软金属丝。 - 焊笔预热后把焊条的一端怼到焊点上,然后用焊笔的笔尖接触焊条,等待其融化,
- 融化后的金属锡会因为表面张力收缩成水滴型,用笔尖引导到焊点上,
- 待其冷却凝固后将过长的针脚钳掉。
- 焊完一次可以用笔尖蘸金属丝球,蹭掉多余的焊锡,然后放回支架。
- 即便忘记断电,焊笔也有定时关机功能。
难点在于焊笔的握把到笔尖还有不小的距离,整个前半部分都烫手,(记得某次宣传部门的摆拍照片里,某先进典型像握钢笔一样握着金属部分~)对手腕和手指处的肌肉控制力有一定挑战。

单片机操纵伺服电机玩重力迷宫
- 一个两轴可转的迷宫,上面放上一个金属小球,通过调整迷宫的朝向,让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驱动小球从起点滚到终点。
- 两轴上各自连接一个伺服电机,两个电机连到 Adafruit 的一款单片机 (micro controller) 上,片上有一个加速度计可以感知单片机自己的朝向。- 把控制程序烧录进单片机,可以通过摇动单片机来控制迷宫。
控制程序已经由主办方提供好了,如此项目的难度反而在木制迷宫的拼装上面,我感觉材料附带的说明书有点表达不清。
由于控制芯片的成本不低,所以这个项目结束后电路部分要还回去,只有木制迷宫和金属小球可以自己带回家。

3D 扫描
就是将一个三维物体放在旋转托盘上,托盘以竖直方向为轴旋转,用一个多摄像头的成像仪器拍摄,生成点云数据,然后构造基于多边形的数码立体模型。
因为转动是不连续的,一抽一抽的,所以扫描对象的材料需要和底盘有一定的摩擦力。因为是自然光摄影,所以颜色和背景区分明显,不容易反光的物品更适合扫描。

Blender 3D 渲染(软件的启动和关闭)
这个不是这届工作室的活动,而是图书馆组织的。不过性质相似,而且也在本学期,所以放在一起说了。
Blender 以前在 LinusTechTalk 的视频里看过,经常拿来作为 benchmark 测试电脑硬件的性能。但它本身也是一个干活的工具,可以在没有现实物体采样的情况下,构建数码立体模型。
不止是构建模型,Blender 还可以给立体模型表面附着贴图表示材料,以及制作动画。

3D 打印
这个活动没参加,只能拍一张工作室里展示的成品来凑数了。
就是把之前 3D 扫描或者 3D 建模生成的模型,(一般是用塑料)在物理空间里重新制造出实体。

上纲上线
三维空间
这一系列活动中,多次出现 “3D” 字样。这里的三维,说的真就是物理位置的 3 个空间自由度,甚至特指笛卡尔坐标系下的 3 个坐标。
而在“物理学”这个专业,此类系统已经不是今天的主要研究对象了。物理学语境下的空间多数是相空间而非位形空间,有些问题甚至只需要用到群、域等等远不如“空间”配置丰富的数学对象。
有些科普活动中,小朋友和科学家大谈什么“宇宙是 11 维的”,两边可能都没错,但他们互相知道对方错没错吗?
还有些影视作品中,主角动不动就搁讲台上给学生整一个宇宙的全息投影,帅是真的帅,但 matplotlib 和 ggplot 才是科学工作者的日常,这么宣传有误人子弟的风险。
想要学习现实空间中的 3D,在国内更适合选择“力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或者考虑计算机图形学的相关专业。
为什么没坚持参加所有项目
再来狡辩一下:
首先是学期中间某个周末去外校开了个会,回来以后旧的习惯就破功了。
技术性的原因是很多控制软件都是 Windows 桌面版,Linux 或者 web 端要么没有,要么 bug 一堆,而我不愿意为了一个业余活动重装操作系统。经常需要借工作室的电脑才能正常运行项目,感觉不好意思。
社会性的原因是这一系列活动更类似于科学中的科普活动,重点在于秀热闹而不是讲门道,活动目标是激发参与者对相关内容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达到专业工作者的水平,或介绍提高水平的练习方法,而我更希望接触一些后者。
说实话美国大学的低年级课程差不多也是这个套路。因为低年级不分专业,所以不像国内分专业的力热声光电和非专业的《普通物理》,所有选修物理课的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池塘里凫游……
当然反过来的另一个极端也很难绷。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少年宫(哦,我的老天鹅,这个词写出来已经这么有年代感了吗)组织了一个活动,每班抓两个壮丁,去做一个木制人工鸟巢。其中正面墙上有一个圆形窗口,要用电钻开洞,然后用电锯割出一个圆形。护具包括一副护目镜,一副手套,忘了有没有耳塞了。只能说那时候讹人的家长是真少,老师的胆是真肥。
Bring Jobs Back to America
川普在竞选时的重要口号之一,就是要把工作岗位带回美国。言下之意是全球化让后发国家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以期用仇恨凝聚人心。
但问题是,美国工作机会的流失,本来也不只有全球化这一个原因。技术的进步,生产线的自动化,同样的产品现在只需要更少的工人来做,而且是会用先进机器的高素质工人/工程师来做。
如果美国的高等教育还是维持当前的学费水平和招生规模,高素质工人的培养成本居高不下,那么工作岗位,尤其是制造业岗位的回流就还是希望渺茫。
就算工作岗位,尤其是制造业岗位真的回流美国了,也不会回流到张嘴就是 “University is a scam!” 口号的红脖们手上。川普和 MAGA 们忙活半天,得利的可能是完全无关的一群人,政治,很神奇吧。
最先进的阶级
原教旨的 Marxism 里有一个预言,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方更容易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可以理解,当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先进国家普及的时代,工人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操作者,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得利不多的一个群体。资本主义越发展,这一先进群体的数量越多,能力越强,社会矛盾理应更尖锐。
然而实际上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资本家亨利·福特,在一不受骗二不受迫的情况下,自愿地大幅提高了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越发达的地方,蛋糕做得越大,资本家妥协转圜的空间也越大,革命越不需要发生。
于是发生分裂。
在工人数量更多、力量更强的地方,单靠数人头就能占据优势,所以转向 democratic socialism 和 social democracy;
而在最先进的阶级力量尚且弱小的地方,反而需要人数更少的“先锋党”来领导,所以转向 Leninism 和 Stalinism。
用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这是任何一个阶级的人之常情。能夺常情者,要么是只属于少数人的高尚道德,要么是无远弗届的极权铁腕。先进的只能是阶级内少数在赚钱以外仍有追求的积极分子,而无法推广成为整个阶级的标签。
本文收录于以下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