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逛和摄影有点相关但又没那么相关的网站的话(比如豆瓣),会发现很多拍的很不错的照片下面,经常会有人问:“这是不是原片直出啊?”当然,有些人的确就是想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这并不是一个很过分的问题(但也不是一个好问题,下面会进一步讨论),有些人问的时候就很不客气了:
“你这照片是 P 过的吧?假的吧!”
想回应这样的质疑,首先需要解释,什么叫“原片直出”。
我们生活在数码时代,所谓的照片,其实都是可以被电脑读取的一个个文件,这些文件的底层,都是一串串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据。但即便有这种共性,不同的组织依然提出了不同的技术标准来表示图片,也就是告诉电脑如何将这串0和1解释成“给我在屏幕上画出一块方形空间,这里涂成黄色,那里涂成浅绿色……”。这直观地体现在,不同的照片可能有不同的拓展名,比如 .jpg
、.png
、.tif
、.arw
等等。
我们日常的文档和网页中,常用的图片格式一般是 .jpg
等等,这些格式的图片占用的空间小,读取速度快,但是包含的信息量少。专业相机能够捕捉到的信息量要大很多,只往存储卡里写入.jpg
的图片实在是太浪费相机的性能了,所以不同的厂家会根据自己的相机设计特定的图片格式,这类图片格式统称为 RAW (原始图像文件)。比如我现在使用的索尼相机,它的 RAW 图片的拓展名就是 .arw
。专业相机一般允许拍摄时同时保存 .jpg
图片和 RAW 图片。这类相机写入存储卡的图像,就是上面所说的“原片”。
RAW 格式的图片,一般电脑上的图片查看软件是打不开的,所以要导入到(以 PhotoShop 为代表的)专业的图片处理软件中,再导出成日常可用的格式。那么“直出”也就有两种理解:直接把相机保存的.jpg
格式的图片拿来用,此其一;RAW 格式导入图片处理软件之后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导出成.jpg
,此其二。
这么解释下来,我们大约可以回来看看“只要用过图片处理软件就是作假”这种观点了。
摄影的对象是三维空间内的物体,而照片只是被摄对象的一个二维投影(至少按照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是这样),所以所谓真实,必然不可能是完全复制出被摄对象,而最多只能是反映出对象的某些特征。作为和相机一起目睹被摄对象的摄影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调整,向看到图片的观众呈现自己看到的景象,既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而且其结果距离绝对的真实,也可以被认为是在误差范围以内。
相机为了捕捉并存储更多的信息,会对自己的 RAW 图片格式进行特殊设计,摄影师在拍摄时也会尽量让画面中最暗和最亮的部分不至于超过相机所能记录的数据范围,这都导致相机的原始数据的目标本就是以存储更多信息,而不是让这些信息不加处理就能被人正确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越是原片直出,才几乎可以肯定与你亲临现场看到的景象相去甚远。越是要追求真实,才越应该对图片进行处理。
更进一步,就连询问对方是不是原片直出这一事实也没有什么意义。按照原片直出的第一种定义,.jpg
格式的照片包含的信息量就比 RAW 图像少很多,在明明有能力获得更多信息的情况下选择主动丢弃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实在是很不明智,一般只在多款机型的横向测评中作为对照参考;按照第二种定义,使用 RAW 格式中更丰富的信息生成 .jpg
格式的图片,这个过程需要图像处理软件的参与,而不同软件的算法不同,导出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下图,分别给出了 RawTherapy 不加任何操作导出、DarkTable 手动移除软件自动调整然后导出、DarkTable 使用软件自动调整导出3种不同的结果,差别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哪一种算是原片直出呢,原片直出又如何呢?
那还有人问了,对于那些一眼就看出来是调过颜色的,而且颜色一看就是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搭配,那我是不是就可以开始喷了呢?当然也不是,如果大家都能看出图片的颜色不同于日常真实,说明这张图片就不是照片,而是作者基于照片的艺术创作。认为这样的图片应该反映真实,就好比把小说情节当作史料来引用一样,这不是小说作家的错误,理解一件作品是作者和观众两方面的责任。
如果以上这些依然不能说服对方,或者别人摆明了就是来砸场子的,那咱也不客气——
“您那巴掌大的屏幕做过色彩管理吗?能把颜色都显示准了吗?我这儿原片直出有用吗?颜色准不准您能看得出来吗?”
Adobe LightRoom、RawTherapy 和 DarkTable
我的手机上一直常备有 Adobe LightRoom 的移动版,免费版的功能够用,可以直接用软件控制相机的光圈快门等参数,拍摄 RAW 图像(.dng
格式)。
但是 Adobe 家的 PC 软件是要收费的,而且现在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按月交保护费,让人感觉随时在接受剥削。前年圣诞节的时候有优惠,一口气交了一年的钱。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忘了究竟交了多少钱,也就不知道是不是还在每月扣款,而且受到了开源自由软件精神的 (洗脑) 感召,于是毅然退订了 Adobe 的服务 (然后发现钱已经交过了,退订意味着少了接近半年的服务,外加损失一个月的月费)。没了张屠夫,咱也不能吃带毛的猪啊,于是一番搜索,找到了 RawTherapy 和 DarkTable 两个替代产品。
在这篇文章的忽悠之下,我决定使用 RawTherapy,因为据文章说 DarkTable 对 Windows 版本的维护不如 Linux 上心。但是用了 RawTherapy 之后总觉得哪里不对,每次导入图片的时候都感觉“咦,怎么当时很漂亮的照片在电脑里看这么丑”,我又不是没见过 RAW 图片,这种反差实在是超出预期,而且使得修图的工作量大了很多。去年夏天,有个学妹来我们实验室访学,临走的时候我带她去动物园和博物馆逛了一天,回来之后看着成吨的废片,欲哭无泪……
今年冬天的第二场雪,我和新认识的老乡一起去城东边远郊的一个小村子拍雪景。回来之后不久,老乡就在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游记,我则看了一眼图片文件夹就再也不想修图了,以至于拖延到现在。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下载了 DarkTable,然后发现几乎不怎么用调整就可以得到还算令人满意的效果(见上面的对比图)。对于 LightRoom,我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它 Color Mix
的功能,在 DarkTable 中,Color Zone
和 Color Look Up Table
两个功能基本上可以取代。情况没有什么变化的话,我应该会在将来一直使用 DarkTable 了。
事实证明网上的测评文章几乎没什么用,哪怕作者没有被开发者收买,也不一定有能正确描述不同软件异同的洞察力和表达力,而且结论还往往基于一些没有明言的个人经验和价值观。所以也请不要把这篇文章看作是 RawTherapy 和 DarkTable 的严肃测评,只是我对自己使用经历和感受的一段叙述。如果你也觉得其中一款用起来很不顺手,可以考虑换一个试用一段时间。
说回这次的照片
上个学期隔壁实验室有一个学弟在做 rotation,正好当时他们老板和我们老板 (情投意合) 志同道合,于是就有一个合作的小项目。互相加了一下微信之后,翻了翻他的朋友圈,发现居然是老乡,还是同一高中的校友,而且也有一个个人向的微信公众号,于是相约有时间一起出去拍照片。(啊,社会工程学是多么地可怕)
今年冬天气候有点怪,开始降温的过程非常平滑缓慢,而且气温一直不低。然后一次突如其来的降温带来一次突如其来的大雪,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化的差不多了。冬天里的雪就像经济危机里的股灾一样,有了第一次暴跌就有第二次 :-),于是第二次的时候,我们抓住机会来了一次逃学威龙,来到城西的一个小县城里看雪。
然后,这就是这次我最满意的一张照片了。
处理的方法也很简单,DarkTable 的直方图可以直接拖动,而且最暗的四分之一和较亮的部分可以分开处理,所以就直接把直方图的右半边往右拉,左边往左拉,使得一部分的像素过曝,同时一部分的暗部完全压暗成黑色。这样做是因为看到图片中最白的像素一定来自雪,而黑色来自树皮上的皴裂,将两者的色彩对比拉开之后,图片自然就会显得通透,也符合尽可以贴近自己眼前所见的原则。另外色彩的饱和度稍微提高一些,为了避免过于鲜艳,把对比度稍微降低一些,但是这些操作对于整体效果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