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理论还是做实验?对于物理专业来说,这个问题需要在本科中后期作出回答,最迟到博士资格考试 (qualifier) 定论。

俩人在同一个大学,一个实验一个理论。两人在网上都没有详细的简历,根据论文推测,时间上可能有 1-2 年的误差。

505b 做实验——

  • 博士 + 毕业之后在原实验室继续呆了 2-3 年。美国某州立大学,冷原子方向。5 篇后排 3 篇一作
  • 正经的博士后转向生物物理,先后 2 个老板
    • 西海岸顶级学府 fe62 组,实验神经生物学,2 篇一作
    • 北方某州立大学 da94 组,生物力学和分子成像,5 篇一作、2 篇二作
  • 10 年代初进入终身教职序列,在当前学校已官至系主任,研究方向是光镊、超分辨、微流控、微生物。20 篇通讯作者、6 篇后排、1 篇一作

c0e6 搞理论——

  • (推测是)欧洲大陆人
  • 本科在英国次顶尖学府,硕士在英国顶尖学府,数学和理论物理专业,无论文
  • 博士在欧洲某国家级研究所,1 篇二作 2 篇一作。通讯作者都是 d923,现为该研究所某分所长
  • 博后至少 4 年,美国顶尖学府。6 篇一作,其中 1 篇是综述/评论,通讯作者都是 ab98
  • 20 年代初进入终身教职序列,在当前学校。7 篇通讯作者、4 篇后排

将两人合传是因为他们在一起招聘博士后,但是看他们的过往发表,并没有共同署名的论文。


正式的博士后 fellowship 有制度性的流程,一般在招聘启事中就有说明。

非正式的博士后招聘的流程大体如下:

  • 获取招聘信息
    • 网站的公开信息,比如 APS 邮件列表、LinkedInHandshakeAcademic Positions
    • 问导师的同门或者故旧,甚至不需要知道他们有职位空缺就可以走下一步
  • 邮件 cover letter,最好要报上自己的导师
  • 招聘方和申请人见面/视频通话,非正式沟通
  • 招聘方索要推荐信,一般是要求申请者告知推荐人,1-3 封不等
  • 申请人在招聘方的课题组/院系做演讲,正式介绍自己之前的工作和技能
  • 再次由招聘方和申请人见面/视频通话,讨论未来项目方向、资助期限、工资等事项
  • 给出回复,等待正式的 offer,入职。

几个月前,c0e6 在一个比较公开的邮件列表里发招聘启事,留的是 505b 的联系方式。

我稍微迟了一段时间,给 505b 发了一封类似于 cover letter 的邮件,几乎被立即拒绝,理由居然是“本实验室目前没有职位空缺”。我在第二天把拒信附上邮件列表的链接,转发给 c0e6 询问情况。

两周多的时间没有任何回信,(本来转发邮件也没抱希望,只是死马当活马医。)再次收到 505b 的邮件,要求约定时间视频通话。通话大约 30 分钟,我介绍了我自己的工作,他简单谈了一下他的工作。最后他解释道,之前拒绝的原因是这个职位是要和 c0e6 联合招聘的,所以不应该他一个人做主。让我给他两封推荐信。

我个人如今的判断,他给出的理由属实的基础上,我没把自己的导师山头儿在 cover letter 里面写明白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当然更更更有可能的是,他之前已经有面试的对象,面试流程没走通于是找上我了。

推荐信花了一点时间,(一个观察不一定对,对方要的推荐信数量越多,想给你这个职位的意愿越小。)主要是我老板是个拖延症晚期患者。505b 来催过一次,然后 c0e6 来信问我何时可以视频面谈,估计是推荐信到位了。

和 c0e6 的视频面谈主要谈我的工作内容。然后我问出来,这个职位的工资其实来自于 505b 的科研经费。没问出来的是理论和实验工作各自占的比例,回答纯粹在打官腔。下一步应该是我亲自到他们学校作演讲,但是我说我需要办签证。

于是就还是线上演讲。只不过比较正式,面向他们两个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给我的篇幅要求是 20 分钟,实际过程中不断有问答,总计 1 个小时。505b 问我对组内其他成员有什么问题,我说就算有问题我也不可能当着你的面问他们啊(笑),于是约定要给我几个组内成员的联系方式,当天下午就给了,顺便要求两个工作日之后讨论在他们那里可能的工作方向。

新的视频谈话 505b 和 c0e6 一起进行。他们介绍了一下计划中的项目,一共有两个,理论与实验结合。都是新项目,而非博士生要毕业了留下来的尾声。两个组的办公室相邻,学生之间也很熟悉。然后说明工资,还提了一嘴医保,希望我在两周内给出回答。


搞理论还是做实验?

对于物理专业来说,这个问题需要在本科中后期作出回答,最迟到博士资格考试 (qualifier) 定论。之后再切换赛道不仅代价更大,更需要一定的运气。随着现在学术职场越来越过剩,世界线收束时间有更加提前的趋势。

这似乎是一个独属于物理的问题。

数学专业只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数学的独特价值观导致后者像是濒危动物一样,以至于有些系需要强制在招聘若干纯数学家之后一定要补一个应用数学家;

生物专业则是在录取之后要求所有学生在多个课题组进行轮换,但是感觉不论怎么轮换,需要的技能工具包都类似,而且实验远重于理论。(不会有人觉得生物信息算理论吧,不会吧~

我们系教职工会议上也曾讨论过引入轮换制度,但至今没有行动。物理的各个分支差别如此之大,搞清原理的时间成本如此之高,仅仅搞清楚是不够发论文的,轮换制度的可行性实在存疑。

当年我也拿不准主意,去问史老师。他说:“你看你学姐那么优秀,她就是很明确地不想做实验,所以很坚定地搞理论。你要是没有明确的偏好的话,还是先去实验组看看吧,大不了多试几个组。”

对于本科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实验都是搞不了理论的人才去做的东西”的想法。不是对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太礼貌的骄傲的话,谁会选物理这个专业呢?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确实存在着实验组比理论组更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的现实。我们系有的理论老师三四年才能收一届学生,有人仅仅因为是年级不巧就没做成他的学生。

回头看,史老师的回答我给 9/10 分。想法明确的学生不硬拦,没有想法的学生推一把。

有些“自由主义”者,在一些明知优劣的选项之间,让涉世不深的后辈“自由”选择,每个人的选择当然归根到底都是自己的责任,但作为前辈自己心里过得去吗?

当然人生毕竟是一个混沌系统,把自己的三观过多地烙印在学生身上不仅在道德上不合适,很多时候甚至在结果上不正确。

但是反过来说,每个时间节点都要卡在最优解上,做哪些活动考多少绩点能拿国奖,申博的时候换哪个专业能申到更好的学校,那也有点……至少是太累了吧。

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学生也应该有权利、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选择应当建立在对事实充分知情的前提下。

这是我写这个系列的动机之一。

本文收录于以下合集: